朱永新,男,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现为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顾问,江苏省政协委员。著有《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我的教育理想》等,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等30余种,并主持《新世纪教育文库》的编选与出版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曾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省级研究项目并多次获奖。 有人称,在中国众多的市长中,朱永新是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第一人。朱永新先后求学于江苏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主修教育心理学,一直攻读到博士后。20年来,他在美国、英国、日本和国内发表有关教育的论文200余篇,出版了多本论著。曾经荣获过"姑苏青年之星"、"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等称号,连续两次当选全国青联委员,并被选为苏州市副市长。 在学者与官员的角色中,朱永新穿梭而行。他说:平生最得意的事是自己的教育理想得以在苏州实践,能够坦荡地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学术研究,常常享受到双重丰收的喜悦。姑苏城内城外,到处能够捕捉到朱永新教育理念的影子。 在电脑派位之风劲吹的今天,苏州市却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坚决不搞电脑派位,实行就近入学,允许自由择校。当有记者问朱永新:"你敢对电脑派位发表不同的意见吗?"朱永新坦然而自信地回答:"为什么不敢?只要报纸敢登,我就敢说。在中国这种国情下,电脑派位限制的还是普通老百姓,有权力的、有金钱的都可以进入好的公办或民办学校。弱势群体得到的教育资源本身已经很少,更可怕的是电脑派位让孩子从小就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一个自己不能主宰的事情上,宿命论的思想从小就在孩子的心底扎下了根。与其这样,不如按照分数,把对命运的把握权交给孩子。" 苏州市政府搞"扶贫助学"工程,朱永新救助了一个残疾儿童,因为"残疾儿童比正常的儿童更需要帮助"。而作为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朱永新则特别强调,政府要为改造相对薄弱学校、提高学校的整体素质不遗余力。为此,苏州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拿出大量资金支持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合并;推出名师、名校长工程,邀请知名专家对教师和校长进行培训,培养了一批特级教师和知名校长;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使全市五年级以上的孩子都上网,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都能制作课件,使得各校之间的资源能够共享。同时,加强骨干学校的建设,扩大优势学校的规模。搞所谓的"钓鱼工程",就是开放重点,只给出基本条件,不搞相对评价,达到标准就挂牌子,让更多的学校通过拼争重点而自我激励,自我提高。 苏州市昆山艺术中心小学是苏州市一所普通的小学,吹拉弹唱,孩子们个个都有一样绝活;吴江市屯村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人人都有一笔好书法;草桥小学的孩子们天天坚持写日记;……走访苏州的中小学,你会发现,这里的学校几乎各有各的特色。不仅如此,学校的校长们对特色有着深刻的理解。苏州小学的徐校长说,要在理念上追求特色,而并非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这是朱永新力推的一项工作。到各个学校考察工作,朱副市长几乎从来不问升学率如何,却必问:"学校的特色是什么?校长的教育理念是什么?"在他看来,这才是更重要的。"关键是多元化。孩子千差万别,学校自然应该是各有特色。学校以特色兴校,孩子以特色择校,这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只有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色,家长和学生才有了根据学生自己不同的特点选择学校的可能。" 在苏州大学当教务长期间,朱永新发现,许多大学生根本没有很好地阅读过中外名著。"不和人类崇高的精神进行对话,眼界怎么开阔?"于是,他就为大学生开出一批必读书的书目。可是读书的黄金时间在中小学,中小学学生在各个阶段应该读哪些基本的书,这个基础性的工作往往被忽略了。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朱永新还有一点感触,那就是我们的教育管理、教育评估,不乏高标准的示范典型,但对大多数普通学校而言,却缺乏一些基本的考核标准。譬如不少教师对一些教育名著、教育家的重要观点几乎一无所知,这怎么能保证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质量呢?这使朱永新萌生了为师生精选必读书的愿望:"一定要把人类文化中最精华的东西展现、推荐给师生,让师生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和书本拥抱,与大师对话,与人类最崇高的精神交流。" 尽管工作繁忙,朱永新还是下决心亲自主持《新世纪教育文库》(400种)的编辑与出版工作。他认为:"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工作更有意义,虽然我自己可能因此少出了两本专著,但是,家庭和学校里有这么一套精选的图书给孩子们,我同样有成就感。"为了保证文库的质量,朱永新曾写信或打电话和国内外近百位知名学者联系,有的还亲自登门拜访。李政道、许嘉璐、张中行、闵维方、路甬祥等各路专家都曾亲临苏州。经国内外著名院士、学者的精心推荐,在对海内外著名学人及近万名大中小学生调查的基础上,在2000年,《新世纪教育文库》的第一批图书已经与读者见面,其中有中国第一个系列的教师必读书目。于光远评价说,编辑这套文库,其意义不亚于建造一条高速公路,而这套文库的立意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他想得更多的是: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都需要创新。他常常在心中默念哈佛大学校长说过的一句话:"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