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家长逼上“陪读”之路
观察一下我们周边,陪读现象已然成风。从幼儿园、小学直到中学,父母陪读已经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社会常态。据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的现象。其实何止是小学及中学的陪读,就算考上大学又能如何。家住福州市的李女士因在电话里听到儿子哭着说想家,想吃妈妈亲手包的馄饨,就花了近三千元乘飞机给刚入青岛一所大学的儿子送去了一碗馄饨;一河南籍的学生刚到武汉上大学时,其父母特地从老家雇请一名保姆,不远千里来陪读。好不容易陪读书、陪考试的使命结束,家长们又要陪着参加招聘会,又要代替孩子相亲……这一切,折射出的是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教育方式的诸多弊端。 父母陪读,实际上体现出父母对子女学校教育过程的过度参与。但学校教育毕竟是家长不可替代的,陪读不仅会削弱学校教育的功能,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就因《夏令营中的较量》这篇纪实文章而引起国人的大讨论。文章记录了中日两国小朋友在夏令营中的一点一滴,并进行了比较,引起国人关注的焦点是我们中国的孩子在吃苦、耐力等生存素质方面远不及日本的小朋友,言外之意当然是不言而喻的。还有2005年夏秋之交时,香港大学拒录内地11名高考状元的事,其拒录的理由是“能力素质与分数同样重要”。可家长们为什么还是做出了背弃科学发展航道的抉择,是家长们愚钝和无知吗?不,家长们又何尝不知素质教育的科学合理性有助于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个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家长们更知道现实的残酷,教育体制是按成绩论成败,高考是按卷面分决定录取与否,考不了高分就进不了好的大学之门。此种情况之下,素质教育的开展又有何用?毕竟,事实胜于雄辩。 “应试教育”不死,家长永无宁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