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女孩考上大学背后
最近,哈尔滨市女孩辛蕴甜因为14岁就考上了大学而成为新闻人物。不过,这个女孩最受瞩目的,不是她的少年大学生的身份,而是她一天学也没有上过,也没有参加过任何类型的补习班,却轻松考出560分的成绩。
这多少让苦读12载,充分享受了国家教育资源,但仍进入不了大学校园的学子汗颜!辛蕴甜的父亲辛军自始至终强调:“我的孩子不是神童,一般的孩子都能够做到这一点。”
妈妈教理科,爸爸教文科,教出了14岁大学生
1992年,辛蕴甜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辛军是武警部队的一名干部,母亲孙军源在市蓄电池厂做技术工作。小时候,小蕴甜在幼儿园总是哭闹,爸妈就决定把她接回家找人看管。
在她两岁时,父母请来了退休教师关玉梅,开始教她识字和算术。小蕴甜接受很快,比较适应这种一对一的教育形式。
4岁的时候,辛蕴甜基本学完了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
这时候,关老师离开了,辛蕴甜的父母面临的选择是:还送不送她到幼儿园呢?“如果送去,就等于前功尽弃;不送,谁来教她呢?”辛军说。
最后夫妻俩决定,由单位效益不好的孙军源“下岗”来辅导孩子。孙军源是专科毕业,学的是无线电专业。
到7岁时,辛蕴甜已经学完了小学的全部课程。此时,她再次面临是否接受学校教育的选择。她的父母想让她直接上小学四年级,但担心她身体承受不了,也怕自己的孩子太小“受欺负”。于是决定继续在家教孩子。
此时,辛军得了结肠癌并做了手术。“正好,我就申请了病退,与妻子一起全心全意辅导孩子。”在辛军治疗期间,辛蕴甜有一年的时间中断了学习。
此后,夫妻俩轮流给孩子讲课,孙军源教理科,辛军教文科。每天上午讲课,下午孩子自由活动或者进行自习、读书。平时也进行音乐、体育、美术教育。
到2004年年末的时候,辛蕴甜基本学完了高中课程。辛军拿出一套高考试题测试孩子,她居然得了530多分。夫妻俩商量后,决定让只有13岁的女儿参加2005年的高考,可没想到居然取得了580分的成绩。“当时只是想试一试,所以就没报第二志愿,也就未被录取。”
2006年,辛蕴甜再次参加高考,以560分的成绩被黑龙江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录取。
辛蕴甜的快乐生活:每天睡到自然醒,没有作业和题海
“我们家的孩子并不是神童,正因为她的普通,我们才决定提前教育她。也是因为我们有时间有这样的条件吧。”辛蕴甜的爸爸笑着说。
辛蕴甜自己也很享受这样的家庭式教育。和其他同龄的孩子相比,她是自由和快乐的。
有一次,上初二的表姐到辛蕴甜家里住,给她讲学校里的事。辛蕴甜很好奇,跟着姐姐到学校去上课。早上5时30分起床,6时出门去上课,晚上6时放学,6时30分到家写作业,熬到晚上10时多辛蕴甜“投降”了。“我可不陪你了,实在累死了,我得睡觉去了。”辛蕴甜无奈地说。第二天,辛蕴甜说什么也不陪表姐去上课了:“上学太累了,我可不去。我得玩儿一会了,你自己去吧。”
辛蕴甜每天的作息安排要轻松得多:每天睡到自然醒,一般都是上午学主科,下午按照兴趣来学。晚上看一些科教片、历史片等,平时父母还教她溜冰、游泳、跳舞。大院里的孩子都愿意来找她玩,因为他们知道,辛蕴甜总是随叫随到,她的父母也从来不阻拦。
辛蕴甜的成功折射出现行教育模式的弊端?
“辛蕴甜的成功只是个特例。”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温恒福说,对于这种家庭式的教育方式,家长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耐心也是值得敬佩的,但并不应提倡。
他认为,人为制造“快速成材”的教育观念及手段,违背了现代教育规律。既容易泯灭孩子的天性,也难以造就出适应现代社会的智慧型人才。“一个没有经过学校教育的学生,很难想像会培养出集体感和团结协作精神。”
“然而,辛蕴甜成功的价值在于折射出了现行的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为什么向学校交的钱越来越多,大小考试越来越频繁,却很难教出几个高分学生?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把时间压缩得紧之又紧,课后的补习班上得多之又多,却有那么多学生考不上大学?为什么家长给孩子的投资与日俱增,琴棋书画样样培养,却很难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梦想?
温恒福认为,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而且在短时间内还不能“根治”。现在,很多学校考试五花八门,单元考试、月考、联考、统考、期中、期末考试等等,学生每天都在压力和紧张的逼迫下度过,连连叫喊:“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
而在辛军看来,孩子接受从小学到高中的课程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我与妻子都不是‘科班’教师,不也教出了一个大学生了吗?而且感觉没费什么力气。”
“比如说语文知识,高中的课本几乎没怎么讲,都是孩子通过读书获得的。去年高考语文考得不理想,81分。复习时我就注意加强这方面训练,今年就考到了113分。”
“还有外语,我与爱人基本不会,也教不了,孩子主要依靠自学,从来没有参加过什么辅导班,今年的英语高考成绩是125分。”
“虽然分数不能决定一切,但是我从自己教育孩子中悟出一个道理: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不是一个苦差事。不要强制孩子做这做那,而要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