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清华》这本书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探讨了与校园相关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作者在清华大学经历了本科、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这本书适合于高中生,但是本书所涉及到的学习方法、对未来的思考等内容,同样适合初中或更低年级的同学和家长。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我们选择了部分内容,供参考、借鉴,还有——思考。)
什么是好学生
什么是好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好学生”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在中学阶段,倡导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但其实,只要学生学习好,别太淘气,就是一个老师、家长和同学心目中的好学生。学习好就是硬道理!
在大学本科,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除了年级的前几名仍然被同学和老师认为是尖子生外,其他被大家认可的“好学生”都是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他们的优秀。有些同学某些方面动手能力强,比如,建筑系的同学能设计出精美的大楼,计算机系的同学编程能力很强,他们能做出很多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虽然学习成绩很一般,甚至年级中下,但同样会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成为一名大家心中的“好学生”。还有些同学社会工作能力很强,担任了学生会主席.或者是学校某个协会的会长等等,他们当中很多人学习成绩也非常一般,但同样会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好学生”。也就是说,只要同学在大学本科阶段能够有“一技之长”,在专长上做得出色,其他方面没有明显弱项,就会被大家认可,成为公认的“好学生”。而学习成绩在大学,也只在一些特定的时刻体现着它的“威力”,比如保研(保送研究生)和评定奖学金。如今上了研究生,想想本科四年的平均分,只能说明过去。就像高考成绩一样,过去了就扔到角落里了,不会再去想它。
到了研究生阶段,国内外的研究生导师都认为,许多本科很会考试、成绩优秀的“好学生”,做研究的能力很一般,他们作了研究生反而不是好学生了。正所谓学习是第一步,创造是第二步,会学习书本并不等于会做学问。研究生中的“好学生”要具备两个基本素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与协作的能力。在读研过程中,绝大多数工作要合作完成,项目做完了,自己也很难找出哪一块是自己单独做的内容了。是我的工作中有你的工作,你的工作中也有我的工作,因此沟通和协作显得格外重要。
所以,随着学习阶段的变化,好学生的含义在不断地变化。学习阶段越高,学习成绩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会越来越低,同学原发看重的是人品、钻研精神、合作和待人处事的能力。中学里的“好学生”是成绩好的学生,大学里的“好学生”是有一技之长的学生,而研究生里的“好学生”才算的上是真正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差距究竟在哪里
来清华,和天才们一起学习、找差距,是一个“一针见血”的好地方。各地的学习佼佼者跑到一起,有些继续领先,有些在学习上被彻底比了下去,他们非常苦闷:我怎么就不能像班里几个“大牛”那样,学得那么轻松呢?
其实从中学就应该观察到,勤奋、努力不是学习成绩有差距的直接原因,班里学习最好的几名同学往往不是学习最用功、最努力的,最多也就是班里的平均努力程度。
同时,粗心也不是不能提高成绩、缩短差距的借口。高考模拟考试,满分是750,一个同学考了580分,分析试卷,觉得数学马虎丢了1 0分,大综合马虎了10 分,要是细心点,600分以上没问题。不过当他又看了班里同学考了650分的卷子,他就不这么认为了。他发现其实“好学生”由于马虎丢的分一点不比自己少。每个人都会在一次数个小时的考试中出现一些马虎的错误。好学生并不是靠认真细致而取胜你几十分的。
那么差距究竟在哪里呢?差距就在于好学生能够在第一次学习新知识时,就能有效地掌握知识。想想高中的时候,上课大多数人都听得很明白,书大家也一看就会,留的课后题也都能做,但是找一些参考书或者老师留的提高题,有些同学还是会顺利做出来,而大部分同学则不行,这就是因为普通学生没有真正掌握知识。而这种对知识一次性的理解能力,是普通学生在之后多次的反复巩固学习中,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弥补的,最终造成了成绩上的别。
尤其是在清华里,对这种知识理解程度上差别的体会就更加深刻了。上完了一次两小时的课,书本讲了二三十页,有些“大牛”就能不仔细看书,边翻书对着老师讲过的内容边做作业,很快就把作业写完了。而大部分的清华里的“普通学生”,就必须在课后,对着课本“啃”上几个小时,才能把内容吃透,然后再开始做作业。如果硬要像“牛人”那样不看书直接做作业,会感觉做作业时非常吃力,每做一道题都要向前翻书很多次,为了做一道题,看书反而要花上更多时间,还不如先把书系统看一遍的好。这说明好学生的学习方式就不适合普通同学。好学生因为上课时听课能够抓住重点,掌握得好,就可以课下少花一些时间看书直接做作业。这种差别是不能用上课是否在认真听讲或同学是否努力来区别,是一种能力上的差距,必须承认这种差距的存在。
如果能从中学阶段就意识到这些,而不是陷于题海的苦战,那么对于同学的学习效率绝对是大有裨益的。同时,同学们也应该用心去分析,这种差距究竟是来自于智力,还是来自于方法?
给自己合适的定位
1.智不如人没关系
不管自己承认也好,回避也好,人与人之间学习能力上的差距一直都存在。同学们应该正视这种差距的存在,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制定学习目标。
正所谓“量力而行”、“扬长避短”,就是定位的最大用处了。比如高中时,有些同学感觉自己数理化不行,于是选择了学文;有些人对政治历史一背就头疼,那么他们选择了学理。这就是一次典型给自己定位的过程。
我们首先要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看看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正如前面讲到的,到底是智力还是方法上的原因。
如果差距来自于智商原因,那么自己就不要心理不平衡了,也就没有必要在谁聪明的问题上非要和这样的同学一争高低了。比如高中有的同学平时非常不用功,考试就是考的比非常努力的自己要好。在清华里,我的身边就存在着一些绝顶聪明的同学,真可以用“神童”来形容。他们平时用于学习的时间非常少,自己的时间都安排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了,但是考试就是考得特别好,学东西就是学得快。归根结底,一个重要原因的确是智不如人,就好比人家算一道“34 x 17”的数学题像自己做“1+1=2”一样脱口而出。我在清华这几年已经学会了用坦荡的心理来面对这些天才了。这种天生的差距,的确没法弥补。
2.好方法赛智商
但智力上的差距并不是致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往往能够弥补智商上的差距。正如很多老师经常讲的:“学校里大部分同学的智商都差不多。”即便是在清华,上面提到的“神童”类型的同学也就是占到全部同学的10%,大部分同学感觉和其他人的智力水平基本上差不多。
而在这种状况下,谁的成绩好坏的确要取决于方法了。如果不仔细观察身边同学,同样会因为“技不如人”而心理不平衡。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学习很好。我觉得他的脑子一点不快,他平时做事还总是不紧不慢的,大家都给他起外号叫“熊”。考试的时候他也从来不着急。我和他坐同桌的时候,几次看见他临交卷了卷面上还几道大题没做。但只要是他做过的题目,基本上都做对了,而且做一遍就记得滚瓜烂熟,吃得很透。虽然高一高二,很多次我都靠“小聪明”比他分数高,但到了高三,就没赢过他,最后他也顺利地考入北大生物系。他的踏实和稳重就是他取胜我的法宝。找到了这个差距对我后来的发展都很有启发,与“熊”同学的比较和定位,让我深刻理解了踏实的习惯能给学习带来多大的好处。
因此,虽然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但只要自己身边有比你优秀的同学,就应该好好和他交流一下学习,不管你觉得他是否比你聪明,他的身上一定有好的方法值得去学习。
跳出题海
为了高考,不停地做题,这也是一件迫不得已的事情。没有学生会认为对高考自己已经高枕无忧,不必用心准备、努力做题了。但应当意识到学习需要方法,一味蛮干,陷入题海,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问一个高中生:学了五年物理,你觉得物理是什么?学生头脑中立刻浮现出了常用的公式、常做的例题,甚至还有一些题目的答案。对于他来讲,物理就是试卷上的考题,他感受不到物理是一个完整的学科,也体会不到物理的价值和意义。
应该意识到,依靠反复做题这种重复劳动方式,才掌握了学习的内容,是一种最差的、效率最低的学习方式。如果少做几遍重复的题就能学会,效率会提高很多。
只有方法才是最有用的。高中学的立体几何、化学、生物,都因为在大学专业不同变得毫无用处,而随之而来的是在大学学习更多新的知识,而在工作以后,又因为选择了不同性质的工作,丢弃了绝大多数大学学过的课程内容。就像一个故事讲的,为了生存,是要面包,还是要猎枪,要面包总会吃光,要猎枪可以学会打猎,一直生存下去。学习方法就是这杆“猎枪”。而很多同学之所以很努力成绩上不去,就是因为一直在抱着一本又一本的参考书啃“面包”,他们没有总结这些“面包”之间的联系,更没有想过应该制造自己的“猎枪”。
80%>100%
(1)很多同学和我讨论了他们的高中学习状态,我觉得很有共性的一个就是:高中实在是太用功了,甚至有些学伤了。如果高中的时候只用当时努力程度的80%,剩下20%的精力做些其他的事情,哪怕是用这些时间来玩,调节一下心情,最后的学习成绩也不会受什么影响。
随着努力程度的增加,学习效果的提高会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从一点不努力到比较努力,学习效果进步得很快,但是继续给自己的学习加码,效果却非常地不明显了。就好像自己已经达到了自己的极限一样,成绩每提高一点,都需要付出比原先大得多的努力,现实当中甚至还会出现不进反退的现象。
(2) 余下的20%精力应该做这么几件事:首先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定期的总结。每天做完作业,花上几分钟的时间,仔细问问自己,今天讲的内容是什么?如果要我用三五句话总结一下,给一个不懂的人讲,能不能讲明白;仔细思考这部分知识产生的原因,在整个这门课程中,它的意义在哪里。
其次,用20%的时间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作明确的计划。计划分为横向和纵向。横向计划是指对于学习的各种课程,分别做一下计划,体会各个学科前一段的学习方法是否合理,需要什么调整。纵向计划是指合理地安排每天的学习时间,根据自己各科的强弱和可支配的时间,计划好如何给各科分配时间。
再有,应该用20%的时间学会休息。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让学校的年级第一,一晚上不睡觉然后去参加高考,恐怕他十有八九考不过你。而因为高考紧张、失眠,最后发挥失常的大有人在。同时心情也很重要。我的一位好朋友,模拟考试都是690多分,全县第一名,结果因为高考前,和老师的关系不和,心情一直不好,导致高考考得低了很多,最后不得不放弃报考清华。
(3) 同时,应该努力提高80%学习时间的效率。就拿听课这个环节来说。要有置疑老师讲课内容的勇气。上完一节课,也要有自己用三五句话总结老师讲课内容的习惯。如果总结不出来,就要分析是自己的问题,还是老师讲得不清楚,做题和看书都是如此,不要着急开始做下一道题,翻下一页书,一次吃透内容是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通过利用这20%的精力做好总结、计划工作,充分休息和调节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个人都能够突破自己学习能力的极限,用80%的努力换来比原先100%的努力更好的效果,这就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选自尚尔凡《感受清华》) |